醫生星屑

Friday, August 12, 2005

與醫生好好的談

常有朋友問我怎樣與醫生溝通才最有效, 因為通常病人見醫生的時間最多都是15分鐘, 其中有至少5分鐘是做檢查的, 真正傾到病情的時間就不是太多. 所以如何能在短時間內讓醫生明白病人的需要呢?

我想過這個問題, 但是還是答不上來. 始終我做醫生的角色比做病人多. 在於有效與醫生溝通, 有以下幾點可以想一想.

1. 請一早想好要說什麼. 我很多時候問病人有什麼不舒服, 他們好明顯是即場才想. 結果說得不太清楚, 或是說了半天還是東拉西扯, 一時說頭, 一時說肚. 最後終於說完了一項病情, 才想起別的未說, 於是又由頭再講, 那就很叫人煩悶了.

2. 別一開口說病名. 好像:
醫生: 你有什麼不舒服啊?
病人: 有些感冒囉!
醫生: 那麼你有沒有鼻水...
病人: 就是說有感冒啊! (好像很不耐煩, 心想: 你不是不知道什麼是感冒吧!)
醫生: (心想: 你自己才不知道除了感冒, 還可以是傷風, 鼻敏感, 扁桃腺發炎, 氣管炎, 肺炎, 肺癆...)

老實說, 病人不是專家, 不應該一下子給自己定下結論. Diagnosis 是要由病人對病徵的描述加上醫生臨床的觀察來達成的, 還只可以達到 differential diagnosis (一些可能性), 而不是definite diagnosis (最終診斷). 所以你應該答, 我有鼻水, 有喉嚨痛, 見暈...... 然後讓醫生判決. 很多時候我再問他們的病情, 根本不是感冒!

3. 不要一味說不舒服. 近年香港人詞彙貧乏, 除了讚美別人只懂說 "好得", 否決說"好唔掂"之外, 看醫生也詞不達意. 有些病人說: 醫生, 我很不舒服, 頭很不舒服, 感覺怪怪的, 喉嚨也不舒服, 還有鼻也不舒服, 周身也不知怎樣的... 我就聽到一舊雲, 半天不知究竟他的頭是痛, 是見暈還是怎樣. 喉嚨是痛, 是乾, 是有痰還是很癢了?

4. 也不要發明一些特別的詞語來描述自己的病徵. 我剛剛看了一位婆婆, 她說她覺得鼻子不舒服, 風一吹就很"通", 一直覺得"通"到上頭. 我問她是不是痛? 她就說不是痛, 是"通"! 她是沒有鄉音的. 我就老實告訴她, 我完全不知道什麼叫做"通"了.

5. 還有的是用中醫的詞語. 我完全不知道什麼叫做"外感"! 我見過有些人傷風說自己是外感, 頭痛也是, 最離奇的是連背痛也是外感, 手腳麻痺也是外感! 那麼有沒有內感? 什麼叫內感?

6. 未說完病情不要"暫亂歌柄"急著要量血壓, 好醫生你沒說量他也會提出幫你量. 不過我覺得後生仔女不是一定要量血壓, 而且作病的時候量不會很準, 就是高了些少也沒意思. 還是好好處理現在的問題先吧.

7. 沒有某病徵就說沒有, 說"有"不會讓你得到額外的著數.醫生: 有沒有喉嚨痛?病人: 下?醫生: 有沒有喉嚨痛?病人: 吞一下口水, 想一想, (半晌才說), 好像有點點...醫生: (寫下 no sore throat)

8. 不要老是說要看專科, 甚至用命令式的語氣說要看專科, 原因只是為了手指上出了一顆小泡泡.

9. 不要一坐下來就說要照胃鏡(或是做其他昂貴而有入侵性的檢查), 問我怎樣才做得到. Investigation不應跳過問病歷 (take history), 做臨床檢查(clinical examination). 問病歷和臨床檢查才是最重要的. 做什麼investigation 最適合應該由醫生提議, 病人聽過了各個可行的方法才下決定.

10. 請不要用懷疑的語氣和態度與醫生說話, 完全沒有必要用challenge 的態度讓病人自己和醫生一開始就處於對立的狀態.醫生: 你如果咳嗽一個月用了藥也不見好, 我會提議你照一照肺, 因為就是肺結核在香港是很常見的.病人: (板起臉) 點會!我心想, 你何以會說"點會"? 你是質疑我的專業知識, 還是純粹自我逃避?

還有很多, 不勝枚舉. 想到再說.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